chinese中国精品自拍,成人黄网站A片免费观看,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99久久精品,国产熟妇久久777777

??服務熱線:18903811310

new

河南省廢活性炭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審查和許可指南

【概要描(miao)述】

河南省廢活性炭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審查和許可指南

【概要(yao)描述】

詳情


河南省廢活性炭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審查和許可指南(征求意見稿)為進一步規范廢活性炭危險廢物綜合經營許可證審批工作,提升全省廢活性炭綜合利用行業的規范化管理水平,結合我省實際,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審查和許可指南》等相關規定,制定本指南。
一、適用范圍
市級以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從事廢活性炭綜合利用經營活動的單位申請危險廢物綜合經營許可證(包括首次申領、重新申領和到期換發)材料整理、初審、現場核查和審批。本指南不適用于去除二噁英、去除重金屬和餐飲行業油煙治理過程產生的廢活性炭。
二、術語和定義
(一)廢活性炭,指在生產、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喪失原有利用價值或者雖未喪失利用價值,但被拋棄或者放棄的活性炭。
(二)綜合利用,或稱活性炭再生,將使用過的吸附能力達不到工藝要求的活性炭進行處理,恢復其吸附活性的過程。
(三)綜合利用經營企業,或稱活性炭再生企業,從事廢活性炭綜合利用/再生經營活動的企業。(四)再生活性炭,將廢活性炭經過物理、化學或生物等方法脫除吸附在活性炭上的物質后制得的多孔吸附材料。(五)綜合利用產物,在廢活性炭綜合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具有再次利用價值的產物。三、審查和許可要點
(一)經營單位技術人員要求1.有3名以上環境或化工等相關專業中級以上職稱,且具有3年以上固體廢物污染治理工作經驗的技術人員。上述技術人員滿足與本單位簽訂一年期以上正式勞動合同,至少繳納三個月以上社會保險或具有六個月以上銀行工資發放流水證明,工作經驗證明材料由工作經驗所在單位出具。重新申領和到期換發的,需提供上一持證周期內企業始終保持有3名以上技術人員的社保或銀行工資發放流水證明。2.實驗室有1名以上具有化學分析或相關專業技能操作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和相應操作人員至少2人具備安全員資格。3.有1名以上視頻監控系統管理維護人員,負責本單位固體廢物信息化管理工作。
(二)危險廢物運輸要求1.運輸廢活性炭應具有交通主管部門頒發的允許從事危險貨物道路運輸許可證。無危險貨物運輸資質的經營單位應提供與相關持有危險貨物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單位簽訂的運輸協議(或合同)。運輸過程應遵守《危險廢物收集貯存 運輸技術規范》(HJ 2025)等國家有關危險貨物運輸管理的規定。
廢活性炭運輸前應進行包裝,廢活性炭包裝物應防水、耐壓;在裝卸、運輸和貯存過程中應封口嚴密,確保包裝完好,無遺灑。粉末狀廢活性炭運輸時應采用封閉包裝或置于密閉容器中,或使用封閉槽罐車裝運。2.轉運過程應嚴格執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實行全國統一編號的危險廢物電子轉移聯單,在轉移聯單中如實填寫移出人、承運人、接受人信息,轉移危險廢物的種類、重量(數量)、危險特性等信息,以及突發環境事件的防范措施等。(三)危險廢物臺賬要求1.應通過全國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生成并領取危險廢物電子標簽標志二維碼;按國家關于制定危險廢物電子管理臺賬的要求,建立與國家固廢系統實時對接的電子管理臺賬。2.應建立健全廢活性炭綜合利用情況臺賬制度,如實記載廢活性炭的種類、數量、性質、來源、入/出庫日期、貯存容器、綜合利用工藝、綜合利用產物產量、綜合利用產物流
向等信息,并在危險廢物管理信息系統中進行如實規范申報,申報數據應與臺賬、管理計劃數據相一致,數據保存10年以上。
3.應如實記錄次生危險廢物的種類、產生時間、產生量、臨時貯存位置、最終流向(本單位處置或委托其他經營單位利用處置)、處置時間、運輸單位、運輸車輛和運輸人員信息等。
4.依托全國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完善危險廢物信息化監管體系,實現危險廢物產生情況在線申報、管理計劃在線備案、轉移聯單在線運行、利用處置情況在線報告和全過程實時動態信息化追溯。
(四)廠區及貯存場地要求1.項目建設條件和布局
(1)應根據服務區域廢活性炭的產生情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城市總體規劃、技術的先進性等方面,確定建設規模和工藝技術。
(2)廢活性炭綜合利用建設項目應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項目選址及建設應符合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劃和“三線一單”生態環境管控的要求,禁止在生態保護紅線區、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建設廢活性炭綜合利用設施和場所。
(3)危險廢物貯存、利用、處置等生產場所應與辦公和生活服務設施隔離建設。
2.廢活性炭接收要求
(1)廢活性炭接收系統應包括檢查、取樣、稱量和卸載區。采用電子地磅、視頻監控、電子標簽等集成智能監控手段,實現危險廢物全過程監控和信息化追溯。(2)應根據廢活性炭的來源、性質和再生工藝確定廢活性炭入廠標準,標準中的特征污染物包括但不限于汞、鉛、鎘、鈹、鎳、錫、砷、鉻及氟化物等,其中氟、氯總含量不大于3%(有氟、氯預處理工藝的除外),廢活性炭再生前應在實驗室模擬實際生產工況進行再生試驗,實驗獲得的再生活性炭碘吸附值應不小于600 mg/g。(3)應具備對廢活性炭中重金屬(汞、鉛、鎘、鈹、鎳、錫、砷、鉻)、氟、氯和其它指標(水分、灰分、碘吸附值等)進行檢測的檢測設備,以及模擬再生的實驗設備(馬弗爐等)。
(4)首次入廠的廢活性炭應檢測本項(2)中規定的特征污染物及碘吸附值,同一來源的廢活性炭每半年至少檢測一次。
(5)去除廢氣中二噁英過程產生的廢活性炭不得再生利用;另外,餐飲行業油煙治理過程產生的廢活性炭不得再生利用;
去除重金屬過程產生的廢活性炭不得再生利用。3.廢活性炭貯存要求
(1)廢活性炭貯存設施選址、設計、安全防護、污染防治措施及運行管理等,應符合《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 18597)《危險廢物收集貯存運輸技術規范》(HJ2025)《環境保護圖形標志-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GB15562.2)相關規定,并標有明確的安全警告和用途。(2)結合危險廢物貯存周期、檢維修時限、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等,配套建設至少滿足3天周轉量的貯存場所或設施。廢活性炭應分類分區貯存。
(3)貯存設施應采用封閉設施,設置防揚撒、防流失、防滲漏等污染防治措施,貯存設施的地面應采用防腐處理。所有控制措施均應符合《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危險廢物收集 貯存 運輸技術規范》(HJ 2025)相關規定,所收集的廢活性炭貯存時間不超過1年。(五) 危險廢物利用技術工藝要求1.一般要求
(1)宜采用熱處理再生等成熟工藝或其他可靠的工藝開展廢活性炭的綜合利用,綜合利用過程應確保環境風險可控,不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可接受的風險。(2)工藝裝置和管道應采用抗壓、防腐蝕、耐高溫材料。
2.預處理要求
(1)對于氟、氯總含量大于3%的廢活性炭,應采取有效措施對氟、氯去除后進行再生利用,防止在后續熱處理過程中腐蝕設備,控制再生過程二噁英的產生。(2)對于高含水量的廢活性炭,宜采用預烘干工藝,烘干容器應密閉。烘干過程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的應采取閉路循環式干燥設備及廢氣處理設施。3.再生要求
(1)再生過程的處理設備應具備良好的密封性,并配備溫度自動控制裝置,操作過程應防止廢氣外泄,處理設備和煙氣管道應采取絕熱措施。
(2)再生過程需要嚴格控制再生氣氛種類及含量,以保證再生過程不會發生燃燒、爆炸現象。4.對再生工序單一、技術水平較低、環境風險較大的工藝不予許可:
(1)熱再生工藝僅設置一級烘干段、或一級烘干段和二級炭化段,未建設三級活化段的;(2)未配置預處理、進料、出料等重要工序以及時間、溫度控制等重要參數控制的自動化控制系統。(六)經營單位污染防治要求1.廢水
廠區建設規范的雨污分流系統,設有應急事故池、初期雨水收集池,生產廢水經處理后應優先循環再利用,外排廢水應經處理后達標排放或滿足園區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要求。按照《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 18597)相關要求,廢水處理設施部分強化相關防滲措施。外排廢水應經處理后達標排放或滿足園區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要求,廢水直接排入地表水體的應滿足國家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要求。2.廢氣
(1)廢氣收集應合理設計送排風系統,處理設施應滿足防腐、防爆、防火等安全要求。產生揮發性有機物和惡臭污染物的建(構)筑物和裝置,應設置負壓密閉收集系統,對收集后廢氣進行處理。危險廢物的貯存、利用、處置等區域,應根據安全防護要求,設置有毒氣體報警、可燃氣體報警裝備。(2)熱再生工序應配備二燃室、除塵、脫酸、急冷等廢氣處理設施。熱再生過程產生的煙氣中顆粒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氟化氫、氯化氫、重金屬及二噁英等污染物排放應符合GB 18484規定濃度限值,揮發性有機物應符合GB37822排放控制要求。
(3)采用其他技術工藝進行廢活性炭再生產生的廢氣排放應達到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或GB 16297 的規定和要求。
(4)再生過程中其他環節有組織及無組織廢氣應按GB37822 的規定收集和處理后達標排放。(5)廠界惡臭污染物限值應按GB 14554 執行。3.固體廢物
(1)廢活性炭綜合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應分類收集;根據《國家危險廢物名錄》、GB 5085、HJ 298明確其屬性及利用處置方式,屬于危險廢物的,應委托有危廢處置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理。需開展危險廢物鑒別的固體廢物,在有明確鑒定結果前參照危險廢物管理。(2)應對固體廢物的產生、貯存、利用處置的數量及去向進行詳細記錄,數據保存10年以上。4.噪聲
選用低噪音的設備,并采用合理的降噪、減噪措施,廠區的噪聲應符合《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有關要求。
(七)經營單位配套設施及安全措施要求1.配套設施
(1)廢活性炭綜合利用企業生產車間應采用自動控制系統;裝卸料時應采用機械化設備,并在密閉設置中進行。(2)針對重點區域(所有物流出入口、貯存場所、利用處置設施、轉移路線、危險廢物稱重區),應建立視頻監控體系,實現對危險廢物產生、貯存、轉移、利用、處置全過程跟
蹤。監控錄像應采用硬盤方式存儲,每路視頻圖像可全天24小時不間斷錄像,視頻記錄保存時間至少為2年。在過磅時,視頻監控應清楚顯示運輸車輛運輸的貨物情況。計量稱重設備應經檢驗部門度量衡檢定合格,并具備聯網、自動記錄和打印每批次危險廢物重量的功能,打印記錄與相應的轉移聯單一同保存。
采用視頻監控、智能終端等物聯網設備,對危險廢物運輸車輛進行車牌自動核驗,實現掃碼確認接收或整車批量入庫接收,做到車牌、危廢代碼、重量與聯單自動匹配核驗入庫。(3)電子地磅應經檢驗部門度量衡檢定合格,并具備聯網、自動記錄和打印每批次廢活性炭重量的功能。2.安全措施
(1)建立安全生產、職業衛生培訓制度和檢查制度。危險廢物處理設備、設施具有安全防護與防治措施,基礎牢固,結構具有足夠強度,連接處密封良好,防腐蝕措施合理,承壓設備安全,并配備符合國家標準的安全防護器材與設備。(2)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的各項規定,生產廠房、倉庫等場所的防火設計、施工和驗收應符合國家現行相關標準的要求,符合相關防火、防爆要求。(3)生產區、裝卸區、原料、產品及其它危險化學品存放區應嚴格執行國家和行業相關法律法規,并按相關標準規范要求設置警示標志。
(八)經營單位分析化驗與質量控制要求1.實驗室檢測能力
根據廢活性炭處理工藝合理確定實驗室分析能力,建立與再生工藝相配套的實驗室,建立進廠廢活性炭特性檢測和再生活性炭產品的檢測制度,明確檢測項目和檢測頻次。實驗室至少應具備對廢活性炭中重金屬(汞、鉛、鎘、鈹、鎳、錫、砷、鉻)、氟、氯和其它指標(水分、灰分、碘吸附值等)進行檢測的檢測設備,以及模擬再生的實驗設備(馬弗爐等)。
2.廢活性炭檢測
經營單位對廢活性炭的檢測分為簽合同前的預接收檢測和簽訂合同后的入廠檢測。預接收檢測應關注到廢活性炭是否在經營單位的處理能力內;入廠檢測需核實該批次入廠的廢活性炭跟預接收階段檢測的一致性,如不一致,應退回。經營單位根據生產工藝、質量控制、安全生產等方面的需要明確檢測項目和檢測頻次,并保存檢測原始記錄。3.綜合利用產物質量
(1)應建立綜合利用產物的生產臺賬記錄制度,內容包括綜合利用產物生產日期、生產工藝、名稱、數量、流向及用途等,并進行月度和年度匯總。
(2)廢活性炭再生企業應產出符合國家、地方制定或行業通用標準要求的產品。綜合利用產物進入市場流通前,應標有綜合利用標志,并在使用說明書上注明生產廠家名稱、綜合利用產物主要組分及重金屬含量、使用行業范圍及用途等信息。(3)再生活性炭不得用做與人體直接接觸產品的替代原輔料,或流向飲用水、食品、藥品、養殖及種植等相關行業,滿足國家專用標準和國家、地方許可的除外。(九)規章制度與事故應急要求1. 按照有關規定安裝污染物在線監控設備,并與設施所在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聯網,結合環評與實際產廢情況,制定自行監測方案。
2. 制定危險廢物分析方案或制度,確保僅接受許可經營的危險廢物類別,接受的危險廢物須及時、合規進行貯存、利用或處置。3.根據《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建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每年向社會發布企業年度環境報告,公布污染物排放和環境管理等情況。
4.制定包括危險廢物識別標志、申報登記、轉移聯單等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管理制度。
5.定期開展危險廢物收集、貯存、運輸、處置過程中相關設備或設施泄漏、滲漏等情況的土壤污染隱患排查。6. 參照《危險廢物經營單位編制應急預案指南》,編制《危險廢物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并按照相關程序備案,廠區配備
環境應急裝備及個人防護設備。建立企業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確突發環境事件的報告流程。7. 人員定期培訓制度,對危險廢物管理及各環節操作人員進行法律法規宣傳教育、上崗技能培訓、職業安全教育等。8. 按照安全評價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制定安全生產責任制、生產操作規程等規章制度,制定應急處置措施。9.制定危險廢物貯存管理制度,對不同類別危險廢物貯存管理作出明確要求,明確貯存管理人員及工作職責,專門負責貯存管理工作。
附表 廢活性炭綜合利用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評審表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申請單位名稱: 評審日期:
評審項目 評審指標 評審記錄 評審方法 備注1.組織領導企業應有專人負責環保工作應指定領導層中一人負責環保工作;其職責和權利應明確。查有關文件和座談應設置環保管理機構或環保管理人員;其職責和權利應明確。
2.技術人員
企業技術人員應掌握專業技術知識和環保知識,并掌握事故應急處理要求具有≥3名環境專業或者相關專業中級以上職稱人員(簽訂一年以上正式勞動合同,按照規定至少交付≥3個月社保或提供≥6個月銀行工資發放流水證明,工作經驗證明材料由工作經驗所在單位出具;其中3年以上固體廢物污染治理工作經驗人員≥3人)。重新申領和到期換發的,需提供上一持證周期內企業始終保持有3名以上技術人員的社保或銀行工資發放流水證明。抽查1~3名技術人員(必須包 括 專 業 技 術 人 員 和 技術 主管)座談,現場核查時技術人員應到場以上技術人員可重復。重新申領和到期換發的,需提供上一持證周期內企業始終保持有3名以上技術人員的社保或銀行工資發放流水證明。實驗室具有化學分析或相關專業操作人員≥1人;安全員資格≥2人,掌握事故應急處理要求。視頻監控系統管理維護人員,負責本單位固體廢物信息化管理工作≥1人。
3.操作人員
企業的操作工人應能看懂相關技術文件,能熟練地操作設備,并掌握事故應急處理要求能看懂相關圖紙和工藝文件。抽查1~3名工人交談,并核查實際操作能熟練地操作設備。掌握與危險廢物利用相關的事故應急處理要求。評審項目 評審指標 評審記錄 評審方法 備注4.危險廢物運輸危險貨物運營許可證單位的運輸條件具有危險貨物運營許可證的單位:核實危險廢物運輸資質,運輸車輛的有效證件、數量和運輸能力,以及運輸人員有效證件。 現 場 驗 證 運 輸 車 輛 及 人員的相關證件;或查看企業不具有危險貨物運營許可證的單位:應核實申請單位與 簽訂的委托合同具有危險貨物運營許可證單位間簽訂的委托合同及執行情況。
5.臺賬要求
規范記錄情況應通過全國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生成并領取危險廢物電子標簽標志二維碼;按國家關于制定危險廢物電子管理臺賬的要求,建立與國家固廢系統實時對接的電子管理臺賬。應建立健全廢活性炭綜合利用情況臺賬制度,如實記載廢活性炭的種類、數量、性質、來源、入/出庫日期、貯存容器、綜合利用工藝、綜合利用產物產量、綜合利用產物流向等信息,并在危險廢物管理信息系統中進行如實規范申報,申報數據應與臺賬、管理計劃數據相一致,數據保存10年以上。應如實記錄次生危險廢物的種類、產生時間、產生量、臨時貯存位置、最終流向(本單位處置或委托其他經營單位利用處置)、處置時間、運輸單位、運輸車輛和運輸人員信息等。對照臺賬記錄新建項目應有符合要求的空白臺賬及時上報情況根據《危險廢物管理計劃和管理臺賬制定技術導則》,依托全國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完善危險廢物信息化監管體系,實現危險廢物產生情況在線申報、管理計劃在線備案、轉移聯單在線運行、利用處置情況在線報告和全過程實時動態信息化追溯。查看系統對比
6.項目建設條件和布局 環評手續齊全危險廢物利用項目應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在報告書中明確說明利用危險廢物類別、代碼,利用危險廢物生產的產品及其標準,利用工藝,污染防治措施等內容。對 照 環 評 報 告 及 批 復 文件等,現場核查真實性評審項目 評審指標 評審記錄 評審方法 備注廠區布局合理危險廢物貯存、利用等生產場所應與辦公和生活服務設施隔離建設。對照環評報告及批復文件、設計、施工資料等,現場核查真實性
7.接受要求
接受系統齊全接受系統應包括檢查、取樣、稱量和卸載區。卸料場地應配有清洗設備。現場核查入廠檢測能力具備對廢活性炭中重金屬(汞、鉛、鎘、鈹、鎳、錫、砷、鉻)、氟、氯和其它指標(水分、灰分、碘吸附值等)進行檢測的檢測設備,以及模擬再生的實驗設備(馬弗爐等)。現場核查及查閱相關臺賬不予許可的廢活性炭去除廢氣中二噁英過程產生的廢活性炭不予許可;餐飲行業油煙治理過程產生的廢活性炭不予許可;去除重金屬過程產生的廢活性炭不予許可。
8.貯存設施
貯存場地要求建造有專用的廢活性炭貯存設施;結合危險廢物處理規模、貯存周期、運輸周期、檢維修時限等,配套建設至少滿足3天周轉量的貯存場所或設施。現場核查貯存設施要求廢活性炭應分類分區貯存。對 照 項 目 環 評 報 告 及 批復文件,進行現場核查貯存設施應采用封閉設施,設置防揚撒、防流失、防滲漏等污染防治措施,貯存設施的地面應采用防腐處理。所收集的廢活性炭貯存時間不超過1年。對 照 項 目 環 評 報 告 及 批復文件,進行現場核查評審項目 評審指標 評審記錄 評審方法 備注9.技術工藝不予許可工藝對再生工序單一、技術水平較低、環境風險較大的工藝不予許可:
(1)熱再生工藝僅設置一級烘干段、或一級烘干段和二級炭化段,未建設三級活化段的;
(2)未配置預處理、進料、出料等重要工序以及時間、溫度控制等重要參數控制的自動化控制系統。對 照 項 目 環 評 報 告 及 批復文件、設計文件或同類型項目,進行現場核查預處理要求
(1)對于氟、氯總含量大于3%的廢活性炭,應采取有效措施對氟、氯去除后進行再生利用,防止在后續熱處理過程中腐蝕設備,控制再生過程二噁英的產生。
(2)對于高含水量的廢活性炭,宜采用預烘干工藝,烘干容器應密閉。烘干過程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的應采取閉路循環式干燥設備及廢氣處理設施。對 照 項 目 環 評 報 告 及 批復文件、設計文件或同類型項目,進行現場核查再生要求
(1)再生過程的處理設備應具備良好的密封性,并配備溫度自動控制裝置,操作過程應防止廢氣外泄,處理設備和煙氣管道應采取絕熱措施。
(2)再生過程需要嚴格控制再生氣氛種類及含量,以保證再生過程不會發生燃燒、爆炸現象。對 照 項 目 環 評 報 告 及 批復文件、設計文件或同類型項目,進行現場核查產品質量要求
(1)應建立綜合利用產物的生產臺賬記錄制度,內容包括綜合利用產物生產日期、生產工藝、名稱、數量、流向及用途等,并進行月度和年度匯總。
(2)廢活性炭再生企業應產出符合國家、地方制定或行業通用標準要求的產品。綜合利用產物進入市場流通前,應標有綜合利用標志,并在使用說明書上注明生產廠家名稱、綜合利用產物主要組分及重金屬含量、使用行業范圍及用途等信息。
(3)綜合利用產物不得在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及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使用,也不得用做與人體直接接觸產品的替代原輔料,或流向飲用水、食品、藥品、養殖及種植等相關行業,滿足國家專用標準和國家、地方許可的除外。查閱臺賬、產品執行標準、檢測報告、產品流向等評審項目 評審指標 評審記錄 評審方法 備注10.配套設施安全措施建立安全生產、職業衛生培訓制度和檢查制度;生產區、裝卸區、原料、產品及其它危險化學品存放區設置警示標志。
對照制度、合格證等資料,現場核查檢測能力根據廢活性炭特性和利用工藝合理確定實驗室分析能力,建立相配套的實驗室,建立進廠廢活性炭檢測和再生活性炭質量檢測制度。實驗室至少應具備對廢活性炭中重金屬(汞、鉛、鎘、鈹、鎳、錫、砷、鉻)、氟、氯和其它指標(水分、灰分、碘吸附值等)進行檢測的檢測設備,以及模擬再生的實驗設備(馬弗爐等)。查看設計資料、實驗室建設及 相 關 制 度 等 , 開 展 現場核查
計量稱重設備要求
電子地磅應經檢驗部門度量衡檢定合格,并具備聯網、自動記錄和打印每批次廢活性炭重量的功能。對照環評報告、設計、施工資料等;現場核查計量設備準確性、記錄完整、準確性
視頻監控要求
針對重點區域(所有物流出入口、貯存場所、利用處置設施、轉移路線、危險廢物稱重區),應建立視頻監控體系,實現對危險廢物產生、貯存、轉移、利用、處置全過程跟蹤。監控錄像應采用硬盤方式存儲,每路視頻圖像可全天24小時不間斷錄像,視頻記錄保存時間至少為2年。在過磅時,視頻監控應清楚顯示運輸車輛運輸的貨物情況。計量稱重設備應經檢驗部門度量衡檢定合格,并具備聯網、自動記錄和打印每批次危險廢物重量的功能,打印記錄與相應的轉移聯單一同保存。采用視頻監控、智能終端等物聯網設備,對危險廢物運輸車輛進行車牌自動核驗,實現掃碼確認接收或整車批量入庫接收,做到車牌、危廢代碼、重量與聯單自動匹配核驗入庫。
現 場 核 查 視 頻 監 控 設 置情況,查看視頻記錄保存情況
有條件的地區,企業視頻監控系統可與當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聯網,滿足遠程監控要求。
現場核查
11.污染控制排放 廢水廠區建設規范的雨污分流系統,設有應急事故池、初期雨水收集池,生產廢水經處理后應優先循環再利用,外排廢水應經處理后達標排放或滿足園區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要求。按照《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 18597)對 照 項 目 環 評 報 告 及 批復文件、應急預案等進行現場核查評審項目 評審指標 評審記錄 評審方法 備注相關要求,廢水處理設施部分強化相關防滲措施。外排廢水應經處理后達標排放或滿足園區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要求,廢水直接排入地表水體的應滿足國家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要求。
廢氣
廢氣收集應合理設計送排風系統,處理設施應滿足防腐、防爆、防火等安全要求。產生揮發性有機物和惡臭污染物的建(構)筑物和裝置,應設置負壓密閉收集系統,對收集后廢氣進行處理。危險廢物的貯存、利用、處置等區域,應根據安全防護要求,設置有毒氣體報警、可燃氣體報警裝備。綜合利用生產線應配套建設煙氣處理系統。對 照 項 目 環 評 報 告 及 批復文件等進行現場核查
固體廢物
綜合利用過程中產生的無再生利用價值的殘液、灰渣、廢吸附劑、在線分析及實驗室廢液、污水處理站污泥等應分類收集,屬于危險廢物的,應委托有危廢處置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理。需開展危險廢物鑒別的固體廢物,在有明確鑒定結果前參照危險廢物管理。對照環評報告及批復文件,危 廢 處 置 協 議 等 進 行 現場核查
噪聲
選用低噪音的設備,并采用合理的降噪、減噪措施,符合《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 12348)有關要求。對照環評報告及批復文件,現 有 設 施 最 近 一 年 內 的監督性監測報告,現場核查排放口設置規范在有廢水或廢氣的進出口設置采樣孔,并規范設置排放口。
現場核查
12.規章制度與事故
應急
環境監測制度
按照有關規定安裝污染物在線監控設備,并與設施所在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聯網,結合環評與實際產廢情況,制定自行監測方案。現場核查,查看相關制度或方案資料、落實情況、臺賬記錄等評審項目 評審指標 評審記錄 評審方法 備注危險廢物分析方案或制度制定危險廢物分析方案或制度,確保僅接受許可經營的危險廢物類別,接受的危險廢物須及時、合規進行貯存、利用或處置。
環境信息公開制度
根據《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建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每年向社會發布企業年度環境報告,公布污染物排放和環境管理等情況。
日常管理制度
制定包括危險廢物標識、申報登記、轉移聯單等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危險廢物分析、轉移聯單、經營情況記錄簿、意外事故應急預案、人員培訓、內部監督管理與檢查等制度。
定期排查
定期開展廢活性炭收集、貯存、運輸、處置、利用過程中相關設備或設施泄漏、滲漏等情況的土壤污染隱患排查。
應急管理要求
編制《危險廢物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并按照相關程序備案,廠區配備環境應急裝備及個人防護設備。
人員培訓制度
人員定期培訓制度,對危險廢物管理及各環節操作人員進行法律法規宣傳教育、上崗技能培訓、職業安全教育等。
安全制度
按照安全評價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制定安全生產責任制、生產操作規程等規章制度,制定應急處置措施。

河南昊洋環保科(ke)技有(you)限公(gong)司專業(ye)從事危(wei)(wei)險廢(fei)(fei)(fei)物(wu)(wu)(wu)處置(zhi)及(ji)綜(zong)合(he)處理(li)的(de)現代(dai)化科(ke)技型環保企業(ye)。目(mu)前擁有(you)危(wei)(wei)廢(fei)(fei)(fei)經(jing)營類(lei)別包括綜(zong)合(he)處置(zhi)類(lei):HW02  醫(yi)藥(yao)廢(fei)(fei)(fei)物(wu)(wu)(wu)、HW03廢(fei)(fei)(fei)藥(yao)物(wu)(wu)(wu)、藥(yao)品、HW06廢(fei)(fei)(fei)有(you)機(ji)溶劑(ji)與含有(you)機(ji)溶劑(ji)廢(fei)(fei)(fei)物(wu)(wu)(wu)、HW08廢(fei)(fei)(fei)礦(kuang)物(wu)(wu)(wu)油(you)(you)與含礦(kuang)物(wu)(wu)(wu)油(you)(you)廢(fei)(fei)(fei)物(wu)(wu)(wu)、HW09油(you)(you)/水、烴/水混(hun)合(he)物(wu)(wu)(wu)或(huo)者(zhe)乳化液、HW11精(jing)(蒸)餾殘渣、HW12染料(liao)(liao)、涂料(liao)(liao)廢(fei)(fei)(fei)物(wu)(wu)(wu)、HW13有(you)機(ji)樹脂類(lei)廢(fei)(fei)(fei)物(wu)(wu)(wu)、HW16感(gan)光材(cai)料(liao)(liao)廢(fei)(fei)(fei)物(wu)(wu)(wu)、HW17表面處理(li)廢(fei)(fei)(fei)物(wu)(wu)(wu)、HW23含鋅廢(fei)(fei)(fei)物(wu)(wu)(wu)、HW29含汞廢(fei)(fei)(fei)物(wu)(wu)(wu)、HW34廢(fei)(fei)(fei)酸、HW35廢(fei)(fei)(fei)堿、HW36石棉廢(fei)(fei)(fei)物(wu)(wu)(wu)、HW49其他廢(fei)(fei)(fei)物(wu)(wu)(wu)、HW50廢(fei)(fei)(fei)催(cui)化劑(ji)等(deng),17個大類(lei)、48小(xiao)類(lei)危(wei)(wei)廢(fei)(fei)(fei)綜(zong)合(he)處置(zhi)代(dai)碼(ma)。業(ye)務(wu)范圍涉及(ji)各地。

關鍵詞:

掃(sao)二(er)維碼用(yong)手機看

本司將致力(li)于不(bu)斷的(de)改進產(chan)品生產(chan)工(gong)藝和品質,并且不(bu)斷的(de)發展(zhan)新的(de)產(chan)品去(qu)保持(chi)市場的(de)競爭能力(li)。正朝著現代企(qi)業(ye)的(de)方向與(yu)時間一同(tong)前進。以“真誠(cheng)、務(wu)實、優質、高效”為企(qi)業(ye)宗旨,竭誠(cheng)為各界(jie)人士服務(wu)。

地       址:河南(nan)滎陽市(shi)金華路310交叉口北100米路東

客服熱線:18903811310

客服(fu)郵(you)箱:HNZTZLB@126.COM